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哲学暑期学校简报No.12|授课教师讲座第14场

时间:2021-07-23浏览:18设置

718日下午,由江苏师范大学承办的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哲学”暑期学校,在江苏师范大学开运体育106报告厅进行。最后一场讲座的授课教师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教授。

授课教师讲座第十四场

谢维和:我们应该学什么——兼谈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主讲人简介

谢维和,哲学博士,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和青少年研究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教育研究所所长。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20145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20181月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多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几十篇,并参与或主持了世界银行、教育部的重要合作研究项目,多次参与教育部组织的重要政策法规的研讨和制定,参与专业、学科的调整与规划工作。主要著作有《效率与公平》《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 我的教育觉悟》等。

讲座开始前,江苏师范大学开运体育高伟院长简要地介绍了谢维和教授。作为一名教育学的研究工作者,谢老师的文字和作品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谢老师的文字中蕴含着一种对未来教育的真知灼见,这也是一个检验我们是否能够进入教育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的尺度。江苏师范大学曾两次邀请到谢老师进行学术讲座。第一次谈到“五育并举”的主题,第二次谈到“劳动教育”的主题。而今天,谢老师又在百忙之中来跟我们谈“未来学习”的主题。给我们解释未来教育哲学在信息时代的走向是什么,相信谢老师的讲座对于大家思考信息时代的教育,思考信息时代的学校学习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讲座概要

讲座伊始,谢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根据是什么?这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即我们从什么角度把教育学看作一门科学。随之提出教育学科学化的两个重要基础:一是教育教学的技能与方法,包括如何教与如何学;二是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变化,即教育学应该教什么与学什么。接着,谢老师通过美国与英国的案例说明教育学科在历史上存在着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到内容的学术研究的发展变化。由此可见,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或者说教育科学的发展,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传统师范学院的合并,教育学的科学化不仅仅要重视教学技能和方法,而且还要关注教育教学的内容。谢老师表明,提出“学什么”、“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问题,意义正在于它一直是现代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学的科学基础立于何处的根本之问。

一、新时代的“斯宾塞之问”

谢老师引用了经典“斯宾塞之问”,提出教育学不仅要考虑“怎么教”,同时也要思考“教什么”。从今日来看,斯宾塞对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提问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斯宾塞的观点中的“完满生活”所包含的几个方面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具有相关性,今天仍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在教育学领域,关于“学什么”一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此,谢老师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进行了说明。第一个是关于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分歧,第二个是“通专之争”,即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孰轻孰重的争论。当然,关于“学什么”的问题,在当代也仍是热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和各种研究报告以及目前一直强调的核心素养等,都是在讨论要学什么。

谢老师指出,从“斯宾塞之问”到一直以来的“学什么”的争论,再到我们今天关于对我国教育方针内涵变化的讨论,都涉及到一个基本的教育哲学问题,即“学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需要从我们所处的21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遇到的新挑战入手,其中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敏锐地看到信息技术发展对学什么的影响,又一次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主题。谢老师表示,他主要想要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当年的“斯宾塞之问”给我们会带来怎样的挑战与启示。

二、信息技术对“学什么”的挑战

一个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和制度的变化,我们应首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迎接信息技术。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得到广泛使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角色的拓展、评价体系的改善等方面,这主要涉及到教育信息化的的工具形态。在这个基础之上,谢老师带领我们去关注探讨教育信息化的知识形态,并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即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谢老师通过一张关于工作性质变革的图片和查普曼大学的调查联系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指出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则替代了或者说是取代了人的职业和技能,甚至让很多人失去工作。因此,我们不得不看到,计算机与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对传统的劳动力市场,以至于现有的职业和技能体系形成了替代,而这已经对教育的价值,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后,谢老师呈现了三张图以供师生进行共同思考:如今信息技术对人类技能的替代和过去蒸汽机时代机器的发展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有何不同?有边界吗?谢老师认为,无论是从事教育哲学或理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常怀危机感,不断反思信息技术对于我们应该学什么所带来的挑战,教会学生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最后,谢老师提出,在信息社会中,面对计算机可以轻松代替人力去进行一些数字化和规则化处理信息时,思想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三、从知识到思想

谢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在新的科技革命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中,人们不仅要换知识,更要换脑筋,关键是要从知识到思想,谢老师以此去回答今天的斯宾塞之问,认为“思想性的知识”最有价值。谢老师简要介绍了思想的内涵,以此来证明,无论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发展,思想都具有极大的力量,我们的竞争力在信息社会中主要就来源于思考思维能力。因此,在下一步的教育发展中,要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进行文化归因。在最后,谢老师提出了他的两个观点:第一个是对于一个合格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会教,而且知道教什么,能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进行价值判断,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知识。第二个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各种新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思维的训练,包括抽象思维的锻炼,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与思维能力。


提问与讨论环节

苏州大学吴丽红同学问道(线上)请问谢老师,教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科学化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教育学的科学化是福还是祸?

谢老师回应我觉得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关于教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这个表述,我认为仍需斟酌,实际上它也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表述是不一样的,从英文讲人文学科humanitie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教育学是兼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者的一门学科,所以我认为强调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是合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的科学化水平还不够高。同时我认为大家也不要觉得一谈到教育学的科学化是不是就有所否定,其实不然,人的生活是最讲科学的,科学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东西。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有所参考。

江苏大学顾一鸣同学问道(线上)谢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在互联网时代,ipad是经常出现在课堂上的,甚至出现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等思想为一体,以课程为载体,在创客空间的平台下,融合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但是我们老师说,最好是借助文本本身去解释我们语文课文,而不是各种多媒体。请问您怎样看待?

谢老师回应首先认为这位老师是一个很严谨的老师,目前我们的多媒体比如说搜索引擎上也有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也可以供我们参考,但是因为是一个自媒体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放上去,我们会分不清什么观点或者知识是更全面的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不像一些比较正规的或者有专门的出版机构通过专家审核讨论编辑很严谨的处理以后出现的文本。所以一般出版创作或发表论文时的引文最好还是以正规的出版物为主,我想这大概是这位老师的本意。

西北师范大学李丽花同学问道(线上)谢老师您好,我曾经读到一篇人工智能的文章,他的观点是,我们人类不用害怕,应对智能时代的一个方法是寻找到共存之道。赫拉利说,不要救职业,要救人。人是教育的原点,机器强,则人类强,人类强,则机器强的良性循环。老师您对这个怎么看?

谢老师回应我觉得这个老师观点很有意思认为人和机器将来是要共存的,但是在共存时,我们自己要对这种共存之道去达到自觉,我们至少知道机器与人类的区别在哪,边界在哪,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共存。如果我们在思想理论上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优势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共存之道属于空谈。

现场听报告的一位老师问道新技术渗透被异化,主宰控制对思想的产生形成阻碍,社会又不断世俗化,你怎么看?

谢老师回应:我们现在确实出现了人反而被电脑被手机所奴隶现象,这恰恰说明人对自己本身的认识不够。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座各位同学老师,你能够不成为你手机的奴隶而真正成为你手机的主人吗?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每天好像都离不开手机,这就变成了手机的奴隶人在这种泛在的信息化过程中失去了自我。教育恰恰需要培养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控制的能力。黄炎培先生曾讲到教育有两条最基本的原则,第一条叫自觉心,第二条叫自制力。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这就是教育中所要学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要去克服这种异化现象

讲座末尾,高院长作了简要总结谢老师讲座呈现了一个哲学家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展现了他博学、审问、思辨和论证的能力,值得每一位教研工作者学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的重新提出意味着传统教育将打开一种新的可能性重新对教育进行规划和思考在当下以及在未来这样一种时代如果我们要正当的应对世界的变化,我们必须要从一个知识的接受者成长为思想的创造者。唯有思想创造一条道路才有可能帮助我们去面对不确定的位置。所以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去反思和建构一套知识,同时我们需要有新思想的创造,才是思想唯一的任务使命,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危机依靠的东西这也是谢老师为什么一开始从知识去导入而从思想作为结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脉络相信每位同学或者老师在听完谢老师的讲座之后都是茅塞顿开之感。

让我们再次感谢谢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报告!



谢维和教授论著拓展阅读

1.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2.效率与公平: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

3.我的教育觉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世界变局中的教育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21,{4}(02):1-3+9.

5.天才与泥土议拔尖创新人才产生的环境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4,{4}(10):5.

6.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及其主要特征[N]. 中国教育报,2014-05-16(006).

7.顾明远,叶澜,钟秉林,谢维和,张力,吴康宁,靳玉乐,朱永新,方展画,张武升,柳海民,王嘉毅.教育研究的时代使命——“新形势下教育研究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教育研究》杂志创刊30周年纪念座谈会发言摘要[J].教育研究,2009,30(05):17-27.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536226 电子信箱:Edu@jsnu.edu.cn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开运体育 教师教育学院